转载来源:质量成长笔记 什么是质量管理成熟度? 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I3NDg3OTE5NQ==&mid=2247486103&idx=1&sn=c700f6d91468b822f57a1e53a98ee58d&scene=45#wechat_redirect
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:企业的“体检报告”
为什么同样一条产线,别人良品率99%,你却总在95%挣扎?
为什么质量问题总是重复发生,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?
核心逻辑:
把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分成青铜→白银→黄金→王者四个段位(QI→QC→QA→QM),每个段位对应明确的“通关标准”
1. 青铜段位(QI:质量检验)——救火队员
特征:
质检员满车间跑,专抓不良品
管理层开会必吼:“为什么又漏检了?!”
痛点:
报废率超5%,客户索赔不断
质量问题像“月经帖”,每月重复发生
破局关键:
把检验标准从“差不多”变成“死规定”,避免侥幸心理和“差不多就行”的心态。
2. 白银段位(QC:质量控制)——预警雷达
升级标志:
开始用SPC监控关键参数
生产主管会看控制图了
陷阱提醒:
别沉迷于数据报表,要盯住“数据背后的故事”——某电子厂曾因过度追求CPK≥1.33,忽略了防错装置失效,导致批量短路
3. 黄金段位(QA:质量保证)——系统防线
质变表现:
设计部门会主动找质量部评审图纸
采购合同里明确写供应商质量罚则
实战技巧:
新产品开发必须过FMEA关卡
量产前做几轮PPAP,把客户标准“刻”进生产线
常见坑点:
避免“为了体系而体系”,实际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4. 王者段位(QM:全面质量管理)——全员免疫
终极形态:
清洁工发现设备漏油会主动报修
客户投诉下降至0.1%,但仍在持续改善
当然,想做到这个份上,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这样的公司,也是非常少。
质量教父的洞察:
企业成长就像打怪升级,必经5个阶段:
困惑期(菜鸟):
“不良品?返工就行了!”
典型症状:质检部背所有锅
觉醒期(入门):
老板开始问:“质量成本到底多少?”
但一听到要买检测设备就装聋
启蒙期(进阶):
成立专项改善小组
开始统计客户投诉数据
理智期(高手):
质量问题在试产阶段就被拦截
供应商大会敢当场淘汰不合格厂商
卓越期(宗师):
质量目标写入公司章程
新员工培训第一课是质量文化
用这张简化版诊断表(满分40分),花3分钟测测:
评估维度 | 青铜(1分) | 王者(5分) |
---|---|---|
管理层态度 | ||
问题处理 | ||
供应商管理 | ||
数据应用 | ||
员工参与 | ||
客户导向 | ||
持续改进 | ||
质量成本 |
得分参考:
8-15分:青铜(赶紧补基础)
16-30分:白银(急需建体系)
31-40分:黄金(冲刺行业标杆)
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不是考试评分,而是一面照妖镜:
照出管理层是真心重视,还是嘴上喊口号
照出企业是在脚踏实地改进,还是在做表面文章
下次当你为客诉焦头烂额时,不妨问问自己:
我们到底在哪个段位?离下一个台阶还差几步?